近日,临汾市人民医院凭借在儿童哮喘防治方面的优异表现,被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授予国家级“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应用试点单位。这一荣誉标志着该院儿童哮喘规范化诊治工作迈入新阶段,为地区儿童哮喘健康管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为了应对儿童哮喘患病率明显上升趋势,临汾市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呼吸亚专业主任李荟带领团队,积极参与“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全力推动儿童哮喘的规范化治疗,为全市儿童呼吸健康保驾护航。
2019年9月2日,吉县8岁男孩小刚(化名)突发疾病,虽经当地治疗却疗效甚微,父母赶紧驱车将他送至临汾市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急诊进行紧急救治。
“两天前,孩子开始鼻塞、流涕,我们以为是感冒了,就给吃了点药。然而,病情非但没有好转,还在夜间出现了咳嗽、胸闷、憋气、喘息,甚至是呼吸困难,我们一看情况不妙,就赶紧从县里来到市里,大夫求您一定要救救他啊!”小刚母亲带着哭腔说起孩子的发病情况。
呼吸困难、嘴唇青紫、烦躁不安……正在值班的李荟紧急给小刚查体后,判断孩子已经出现缺氧情况,怀疑是哮喘,于是赶紧指挥团队用高流量呼吸机给孩子吸氧通气,同时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很快稳定了病情。
“发病前有没有带孩子去过一些平时不常去的地方。”李荟怀疑可能是过敏性哮喘,询问孩子父母后得知,小刚生病前几天,父母曾经带着他去山上玩。李荟根据多年丰富的工作经验,迅速判断很可能是花粉过敏引起的哮喘,马上让小刚进行过敏原检测,发现他的特异性过敏原艾蒿的IgE抗体值为9.46kU/L,属于3级艾蒿过敏。明确病因后,在准确评估小刚哮喘状况的基础上,李荟带领团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抗感染和雾化治疗,抑制炎症反应、缓解气道痉挛,经过一周的治疗后小刚气喘、咳嗽症状消失,顺利康复出院。
李荟表示:“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症状缓解、康复出院不意味着哮喘已被彻底治愈,大多数患儿仍需长期管理。否则,一旦儿童期哮喘控制不佳的话,将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肺功能,成为成人支气管哮喘乃至慢阻肺发病率高的重要因素,给个人健康带来很多痛苦和负担。”
出院时,李荟特地添加了小刚妈妈的微信,遵循“评估—调整—监测”的原则,通过长期随访、指导,与孩子及家长建立互相信任的伙伴关系,帮助患儿家长准确掌握孩子病情,进而更好地控制哮喘。
每到秋天,李荟都会提醒小刚妈妈注意查看每日花粉浓度监测日报,让孩子合理调整外出时间,避开花粉浓度高峰时段,必须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小刚一旦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立即引导他监测呼吸峰流速值,评估哮喘严重程度并指导用药。几年间,虽然小刚的哮喘依然会时不时发作,但都在李荟的悉心管理下,第一时间控制住了哮喘病情进展,基本没有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李主任,小刚的黄花蒿脱敏2号5滴已经用了半个月了,孩子偶尔有些鼻塞,这种情况下能换黄花蒿脱敏3号药吗?”“过敏季节可以暂时不加量,有过敏症状可以口服抗过敏药。”……2023年开始,为了解决孩子的反复哮喘问题、避免影响学业,小刚妈妈决定配合李荟,采用舌下滴剂脱敏方式进行脱敏治疗,通过将含有微量过敏原的液体滴于舌下,逐步提高小刚对过敏原的耐受性,从而减轻或消除过敏症状。退敏治疗一般需要3至5年时间,疗程结束后可维持较长时间的疗效。
“以前孩子一到了秋天哮喘就会发作,进行了两年多的脱敏治疗后,基本上没再发作,偶尔会有一些鼻塞、流涕,喝点抗过敏药就过去了,整体治疗效果非常好。多亏了这么多年李荟主任的耐心帮助。”如今,谈起小刚的变化,妈妈是乐得合不拢嘴,也让她对完成整个退敏治疗充满信心。
相较于单一过敏原诱发的哮喘,由多个过敏原共同作用引发的难治性哮喘在诊疗中更具复杂性与挑战性。男童小鹏(化名)在3岁时,就被查出对葎草、艾蒿、尘螨、蛋白过敏,虽然长期进行治疗和管理,但依然难以阻止哮喘反复发作。小鹏6岁时哮喘再度发作,由于过敏程度较重,李荟通过为其皮下注射奥马珠单抗生物制剂,显著减少哮喘的急性发作,有效改善过敏症状。通过为小鹏量身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小鹏连续三年进行奥马珠单抗治疗,持续有效控制哮喘症状,稳定肺通气功能,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哮喘主要依赖药物控制症状,但有些时候还需要用支气管镜来诊断或辅助治疗哮喘相关并发症。
6岁男孩小明(化名)突然出现咳嗽、喘息症状,断断续续吃药20天后,症状忽然加重,被送至临汾市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急诊时,已经出现了缺氧、鼻塞、嘴唇发青、喘憋明显、呼吸困难等哮喘急性期症状。
“孩子之前得过哮喘,我以为长大了就不容易再犯了,一时大意就没来医院看病。”小明父亲懊恼地说。经过高流量呼吸机吸氧通气、雾化等紧急治疗后,小明的病情稍微稳定一些,被转至儿童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入院第2天,经检查发现小明的左肺下叶支气管有异物堵塞,存在肺不张症状,由于位置刁钻导致手术难度大。
入院第5天,经过多学科会诊,李荟决定首次实施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术。手术中,李荟带领团队将小明左肺下叶背段大量黏稠淡黄色胶冻样分泌物取出,整体形状像“鸡骨头”一样。经过病理检查,“鸡骨头”为炎性坏死物,最终确定是塑形性支气管炎。由于小明的哮喘反复喘息长期无法缓解,进而形成了内生性异物塑形。明确病情后,在入院第11天,李荟团队再次实施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术,在小明的左肺下叶又取出了一根“鸡骨头”,最终,小明的肺不张完全恢复,咳嗽、喘息症状消失,顺利出院。
从2017年开始,李荟就带领团队参与实施了“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已开展免疫球蛋白及过敏原检测、肺功能测定、呼气末一氧化氮测定,呼吸道病原检测,儿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脱敏治疗、奥马珠单抗生物制剂治疗等。尤其是从2020年开展小儿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至今,已完成1100余例异物取出术,在全省排名第四。
李荟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建设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步伐,以‘精准诊断、规范治疗、全程管理’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儿童哮喘防治体系,尤其是要尽快引入更先进的0—14岁各年龄段儿童肺功能检查设备,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患儿哮喘状况,为他们提供更优质、更规范、更高效的医疗服务,以专业力量守护儿童呼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