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们是健康防线的坚实屏障,在平凡日子里创造生命奇迹;他们是生命航船的沉稳舵手,在惊涛骇浪中继续勇往直前;他们是健康临汾的坚固基石,在寒来暑往中守护群众健康。医疗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医者的薪火相传和卓越追求。8月19日迎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记者走访了我市长年奋战在一线的医师们,聆听他们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
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庞卫乾
“铅衣战士”捍卫“心”希望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作为医生必须足够勤奋,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前沿技术,才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之际,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庞卫乾道出了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的原因。
今年43岁的庞卫乾已经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17年之久,他带领结构性心脏病医疗团队攻克了一项项新技术:成功实施了山西省首例超高龄经皮主动脉瓣介入置换术(TAVR)、临汾市首例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指导下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临汾市首例OCT指导下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术、山西省地市级医院首例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让我市广大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技术。
“我和同事曾经在1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成功抢救了11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打破了职业生涯的纪录。”庞卫乾回忆,那天从早上8点多开始,不断有120救护车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送来。面对一个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患者,他和同事们身披30斤重的“铅衣战甲”走上导管室手术台,在这个距离死亡最近的战场上争分夺秒地抢救了11位患者,这场长时间的鏖战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多,中间大家没有吃一口饭。手术结束后,他累得半天直不起腰,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了无数遍。
然而,庞卫乾在简单填饱了肚子、稍作休息后,又来到重症监护室查房,当逐一确认11位患者全部生命体征平稳、都已安然入睡后,他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等他拖着极度疲惫的身体回到办公室睡觉时,此时已是凌晨四点。
作为心内科医生,既要有争分夺秒的抢救能力,更要有绝不放弃每一丝希望的执着信念。有一次值夜班时,一名53岁的男子因心脏骤停被送到急诊抢救,当时患者出现了反复室颤,这种恶性心律失常意味着他随时可能死亡。庞卫乾一边和医护人员进行电除颤、心肺复苏,一边赶紧将他送至导管室抢救。然而,患者的室颤发作非常频繁,并且出现了心室电风暴,为了寻求短暂的生命体征平稳阶段进行手术,庞卫乾与手术室、急诊的医护人员持续进行了1个小时左右的电除颤和人工心肺复苏,患者却只有转瞬即逝的微弱心脏电生理活动。
“有一丝希望就不能放弃,只要争取3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治疗。”庞卫乾给大家伙打气。抢救还在继续,当电除颤进行到第40多次,人工心肺复苏已经让9位医护人员脱力时,患者恢复了短暂的正常窦性心律,庞卫乾抓住机会,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之后患者的心跳、血流等恢复正常,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电除颤40多次,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很罕见了。”回忆这段惊心动魄的抢救时,庞卫乾收获了一个特殊的救治经验,一台满电的除颤仪可以完成35次电除颤,正是在他和同事们绝不放弃的信念下,才从死神手中将患者拯救了回来。
十七年白衣执甲,这段救死扶伤的岁月,既是庞卫乾精进医术的成长之路,更是淬炼医魂的生命旅程。他感慨地说:“医生治愈的不只是一个患者的病痛,更像一缕穿透云层的光,让无数在阴霾中徘徊的家庭重新触摸到生活本该有的温度与希望。医路漫漫,往后的日子我会继续坚守初心、精进医术,守护好临汾父老乡亲的‘心’健康。”
来源:临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