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临汾市人民医院官方网站

天使心声

【守“护”温暖 最美“士”你 】断肢处,生长出三代人的星光

发布时间:2025-05-13      作者: 临汾市人民医院

2024年11月20日凌晨4点我科收住一名年仅27岁的男性患者,因车祸导致左上肢完全离断,伤后1小时消防员才将患肢送达,患者经历长达5小时手术,左上肢断指再植术,术后患者心情低落,与如何人不交流,心情沉重。母亲看见儿子非常心疼,每天以泪洗面。

儿子,先喝口粥吧,阿姨递过汤匙,却被儿子别过脸避开:“吃什么吃?医生说神经吻合成功率只有70%,就算接上,我还能回去干活吗?”床头桌上摆着他出事前调试的模型——那是给父亲55岁生日准备的礼物。

任师傅突然站起身,椅子腿在地面划出刺耳的声响。他走到窗前,背对着我们掏出手机,屏幕蓝光映出相册里儿子之前的照片,阳光可爱。

我注意到任某右手虎口处有三道平行的老茧——那是常年干活留下的印记。突然失去最得力的‘手’,就像断了按弦的手指,这种崩塌感让人喘不过气吧?我拉过椅子坐在床尾,我看见任某的睫毛猛地颤动,他母亲的汤匙在碗里搅出一圈圈涟漪。

我翻开手机里存的视频给任某说在“上个月我们科住了一个跟你同龄的病人”,镜头中戴着放大镜的年轻人正使用再植的左手工作,“他受伤时比你还严重,但现在不仅能工作,还带了两个徒弟。”任某的目光被视频里精准移动的患肢,突然脸上出现了微笑,感觉有了希望。

任某的手术是显微外科陈主任亲自做的,我指着床头的血管吻合示意图,血管接通的瞬间就恢复了供血,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康复师制定了阶段康复计划:首先使用神经电刺激仪唤醒知觉,就像给休眠的电路通上电;再用练习捏取握力器——这些训练,主要心情愉悦,配合治疗。

第二天上午查房时,任某正用左手捏着训练用的握力器训练,他的妈妈举着手机帮他录像。阳光穿过窗台上的任某坚持做握力器,在石膏绷带上投下规则的光影,像极了他曾经工作的场景。他眼光中带着久违的认真,“左手暂时没有功能,但正好逼自己开发新的发力方式。” 术后第三天拆除引流管,康复师推来定制的精密操作训练台时,任某摸着台面上的防静电垫笑了:“和我工作室的操作台一个材质。”任师傅掏出个牛皮本,上面工工整整记着每天的康复数据:昨天捏握力器次数,比前天多10次,咱爷俩就按这个进度,把失去的力度慢慢练回来。后来每天康复训练时,任某床头的平板都会亮起新的康复计划。他会和我们讨论方案,让左手在康复初期也能辅助按压快捷键。有时说到兴奋处,他突然指着自己的断肢:"其实它现在像游戏里的'未解锁装备',得攒够康复点数才能激活技能。"

出院那天,任某的石膏上贴满了父母记载锻炼次数小贴,他妈妈提着保温桶,里面是任某最爱喝的排骨莲藕汤,汤面上漂着几片切得方方正正的胡萝卜——就像他小时候每次生病,母亲都会把食材切成齿轮形状哄他吃饭。

我帮任某调整护具时说,“父亲的沉默整理影响片资料,母亲的温馨中微笑,而任华的倔强,正是让这个家继续转动的核心动力。”任某低头看着父母交叠在他床头的手,突然指着石膏上的贴纸,等拆了石膏,咱们先把给爸的生日礼物做完,这次用双手——不管是原生的还是‘升级’的,都是咱家的星光。

阳光穿过医院大厅的玻璃幕墙,给任某一家人的背影上镀上金边。我忽然明白,叙事护理的温度,藏在三代人共享的生活中,落在母亲搅粥的瓷勺声中,更生长在父子俩共同热爱里。当我们愿意倾听每个家庭成员的恐惧与期待,断肢处便不再是伤口,而是让三代人的爱与信念,重新咬合转动的起点。我忽然明白,所谓叙事护理,从不是简单的安慰,而是蹲下来陪患者在破碎的故事里,找到让生命继续生长的伏笔。当我们愿意倾听那些关于梦想、爱与恐惧的碎片,每个"失去"的章节,终将在希望里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