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您给做手术,经过这段时间康复,我爱人左脚足内翻、脚趾扣地的情况没了,虽然走路还慢一些,但再也不用坐轮椅了,家人的负担轻多了!”
近日,临汾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华龙在对做完周围神经平衡术的偏瘫患者伊某回访时,伊某妻子发了一段患者走路的视频,并欣喜地说起了术后6个月的恢复情况。
4年前,48岁的襄汾人伊某突发脑出血,虽然在紧急开颅手术后保住了性命,但却留下左侧肢体偏瘫的后遗症。尽管家人陪着他辗转各大医院进行康复训练,却始终无法扭转左侧肢体肌张力越来越高的情况。渐渐地,伊某左脚出现足内翻、脚趾扣地的症状,最终失去了行走能力。左手也经常在安静状态下出现严重的指阵挛,失去了上肢的神经功能,从此便只能坐在电动轮椅上生活。
去年10月,伊某妻子得知临汾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率先在全省开展周围神经平衡术,成功让偏瘫患者平稳走路后,便慕名而来寻求治疗。李华龙对伊某进行详细查体和评估后,发现他患有左侧肢体肌张力障碍(痉挛性偏瘫),之后成功为其实施周围神经高选择性肌支部分切断缩窄术。术后,伊某左脚足内翻、脚趾扣地情况明显改善,左手指阵挛症状消失。第5天伊某可站稳、自行走路,一家人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
像伊某这样的偏瘫患者不在少数。偏瘫患者面临长期的运动障碍,无法独立行走、进食、穿衣,甚至丧失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我国肢体偏瘫患者总人数达2300万,并以每年约250万的人数增长,治疗和恢复难度极高。
就在今年3月中旬,在治疗技术成熟的基础上,临汾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联合康复科成立了全市首家“偏瘫专病门诊”,专门为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脊髓损伤等病症造成的偏瘫患者及脑瘫患儿、截瘫患者提供一站式“康复评估训练+偏瘫修复手术”诊疗服务,用新技术为他们的康复治疗带来希望。
此前,为掌握偏瘫治疗的核心技术,偏瘫专病门诊负责人李华龙先后前往中国医科大学北京航空总医院和西京医院周围神经外科进修一年,回来后迅速利用新技术造福家乡人民。
李华龙介绍:“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突破,偏瘫治疗领域的新技术不断涌现,治疗已从‘被动康复’迈入‘主动修复’时代。我们团队利用周围神经平衡术(SPN)、脊髓电刺激神经调控术(SCS)、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重建术等先进技术,帮助偏瘫患者‘唤醒’沉睡神经、‘激活’瘫痪肢体。再配合后续康复训练能在很大程度上恢复自理能力。”
去年8月,48岁的四川人陈师傅在我市工作时,脑部不慎被外物砸中后昏迷不醒、双侧瞳孔散大,经临汾市人民医院急诊手术抢救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依旧处于持续昏迷状态,而且合并有严重的运动、感觉、吞咽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患者大概率会因为并发肺部感染而死亡。
为了拯救陈师傅,进修归来的李华龙专门找到他的家人进行沟通:“现在这种情况,可运用脊髓电刺激手术,这种手术通过植入电极,利用电刺激的方式,激活受损的神经网络,从而达到促醒的效果。”征得家属同意后,考虑到陈师傅家的经济条件和身体综合情况,李华龙团队放弃使用永久性脊髓电刺激手术,成功为其实施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花费更少的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手术。术后第5天陈师傅神志清醒,可配合肢体进行被动康复训练。至此,山西省首例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慢性意识障碍手术宣告成功。术后3个月随访时,陈师傅意识明显改善。
首战告捷后,神经外科团队开始挑战更难的技术。今年1月10日,神经外科主任任红岗带领李华龙成功实施了第二例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慢性意识障碍合并肢体痉挛,术后患者上肢肌张力下降,痉挛程度有所减轻。2月23日,他们又在原有单排8触点脊髓电刺激(SCS)手术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成功开展短时程双排16触点脊髓电刺激(SCS)手术,将两根电极均精准地植入到脊髓硬膜外腔C2-4节段,以同时起到促醒和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成功唤醒因缺血缺氧性脑病导致持续意识不清的患者。这宣告了山西省首例短时程双电极神经调控手术成功,标志着我省在神经外科昏迷促醒治疗领域迈向了新高度。
目前,神经外科团队已利用周围神经平衡术和脊髓电刺激神经调控术这两种手术方式,治疗50余例痉挛性偏瘫患者,使5名长期昏迷患者的意识得到不同程度好转,手术效果得到广大患者及家属的认可。
李华龙表示:“随着偏瘫专病门诊的成立,我们将专注于为偏瘫患者提供从诊断、手术到康复的‘一站式’服务,通过持续探索前沿新技术、新方法,为患者量身打造个性化治疗方案和康复训练计划,可有效提升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造福广大偏瘫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