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流水般轻盈,跳跃着欢快的音符,回荡起了往事的旋律。1984年我出生在尧都区,小时候身体一直不好,三天两头就要往医院跑,病床旁照顾我康复的护士就成了心中最信赖、最崇拜的人,从此我对成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充满了向往。长大后,母亲也非常支持我学护理,觉得护士不仅能更好地照顾自己,还能在关键时刻帮助别人。
2005年,在顺利完成护理学业后,我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了临汾市人民医院,成为普通外科里最年轻的护士。当时,我的工作热情高涨,总感觉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立志要做一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全能护士。医院组织护理知识竞赛,备战的日子里我把厚厚的护理“三基书”背了又背,在比赛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医院开展护理技能竞赛,我在前辈们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模拟病房患者情况,一丝不苟地进行实操训练,努力提升自己的护理技能。市里发生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去现场救助伤员,我也是第一时间坐上救护车前往现场。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代表科里、院里参加各种演讲比赛,作为主持人参与科里和医院组织的各种活动。虽然像陀螺般连轴转忙个不停,我却乐在其中,享受着忙碌而充实的快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忙忙碌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持续参加各种活动有效提高了自己的护理知识和临床技能,还全面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2012年,我成为了普通外科三病区护士长,在这个刚刚成立的病区里开启了全新的职业生涯。
能当好护士,不一定能当好护士长,一个27岁的年轻女同志能把普通外科三病区的护理工作撑起来吗?刚被分配到普通外科三病区的医生们也怀疑,这个漂亮女同志靠不靠谱?吃不吃得了苦?能不能跟随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脚步,配合医生扑下身子、沉在一线干好工作?面对质疑,我铆足了劲要干出一番成绩。
普通外科三病区主要收治肝、胆、胰方面的患者,急诊多、手术多、危重患者多,临床护理工作繁琐且护理难度大。作为护士长,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我带头巡视病房、床头交接、铺床叠被、扎针换药、照顾患者,凡事亲力亲为以身作则。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我发掘大家身上的“闪光点”,为她们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有的护士擅长沟通,就安排她安抚患者情绪;有的护士非常有责任感,工作时不仅关注自己的工作,还会留意其他的同事的工作,我在外培训学习时就由她代为排班和管理科室;有的护士在技术操作上非常娴熟,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各项护理操作,就安排她培训新人……在这种人尽其才的管理方式下,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作用,不仅提升了团队的整体工作水平,还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让大家有了归属感和成就感。
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士是医生的最佳拍档,随着肝胆胰外科手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对护理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护理团队掌握更多的新技能。为此,我先后前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天津三院等名院进修学习,掌握了PICC置管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该技术可以提供长期静脉通路、保护血管、降低感染风险、提高输液效率,置管后患者的生活基本不会受到影响。学成归来后,我也肩负起医院静疗小组中心静脉小组组长的职责,一方面承担起院内PICC置管工作,另一方面将PICC置管术这项先进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护理同仁,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作为肝胆胰外科护理团队负责人,我希望每一位护士把患者当朋友,做有温度的护理人。为了解决“一人手术全家奔波”难题,给术后患者提供更专业、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我们科率先在全院设立了“无陪护病房”,由专职护士集中看护管理术后患者,确保其安全度过术后危险期、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转至普通病房。为了预防围手术期患者肺部感染,我们团队制定了简单实用的方法,督促患者用吹气球这种好玩有趣的方式改善肺部功能。手术后引导患者通过嚼口香糖、穿弹力袜、做下肢气压治疗等方式,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下肢血栓形成。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加速了康复进程,广受好评。
成功源于坚持,坚持源于热爱。我和护理团队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发现病人们在康复过程中承受了太多痛苦,这时我就琢磨着如何进行升级改造,用小发明来更好地服务患者。
不同疾病患者对与输液种类、输液量都有不同的需求,静脉留置针无法满足外周静脉输液治疗的需要,我率领团队在全院优先开展中长线导管置入术,操作流程相对简单、耗时短,能够在较短时间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满足外科患者的病情需要。同时,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住院天数。
新技术的成功应用让我特别有成就感,信心倍增。我也更加专注于研究,用一个个发明来解决护理难题,提高护理质量。科里许多病人术后都得留置腹腔引流管,用于引流积液或积血,最多的有五六根引流管。术后病人活动频繁,容易导致引流管打折、扭曲、堵塞甚至是导管滑脱,轻则影响治疗效果,重则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需要再次手术。为了研究出既能让患者安全、舒适、方便接受治疗,又能让护士高效、便捷工作的“趁手兵器”,我利用空闲时间画图纸、买材料、搞发明,自掏腰包找专业人士制作样品,做好了就和团队一起试验。效果不理想,就进一步修改设计图纸,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直到满意为止。最终,我们设计研发的新型导管固定装置、新型腹带、引流液外渗自制收集袋、新型扩皮装置、芒硝袋、监护仪收纳袋,受到了广大患者和护士的好评,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3年,在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800多支团队的激烈竞争中,我牵头的“护管圈”《提高腹腔引流管安全性》荣获“三级医院护理专场”三等奖;2024年,在全国医院管理工具大会暨第四届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论坛大赛上,我牵头的“护管圈”《基于互联网+构建T管/PTCD/PTGD患者居家护理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荣获国家临床路径专场三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让我对发明更加上心。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早日看到这些发明专利大范围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造福广大患者。
转眼间,我已经在护理战线上工作了二十个年头,我深深感受到,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平凡的工作也会甘之如饴。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投身热爱的护理事业,履行好“解除患者痛苦,挽救病人生命”职责,用心服务好每一名患者,在生命的留白处书写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