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那年我大学毕业,怀揣着治病救人的理想走进临汾市人民医院,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白衣天使”。那个时期,恰逢重症医学科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和发展。2008年,国家标准委员会确定重症医学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推动重症医学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我们医院在那时正式挂牌成立重症医学科,我经过短暂轮岗后在重症医学科开启了医师职业生涯。
重症医学科被称为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主要集中收治各种重症患者和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万事开头难,作为一个全新的科室,个人业务水平的提升、资质的认定和危重病规范化的救治是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我有幸参加了第一届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通过参加这一系统、规范、高质量的培训,深入学习了重症相关知识,夯实了理论基础,提高了诊治水平。不仅如此,通过与全国知名重症专家的交流沟通,使得很多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之处得以明了,从中受益颇多。
相较于其他临床科室,重症医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尤其是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有爆炸量的知识、理念和仪器设备需要重症医师去了解、去学习、去掌握。我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类重症医学培训以及学术会议,通过培训内容结合个人情况,查找自身不足,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学习,一点一滴给自己不断充电。在院方的大力支持培养下,我攻读了吉林大学的研究生,并有幸前往北京安贞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西京医院进修学习,进一步巩固了重症医学的基础知识,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过程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学到了先进的诊疗技术。更为重要的是我对重症医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重症医师认识从原发病的基础疾病如何变成重症十分关键,这是建立重症理论体系的第一步。只有认识它,才能找到机体里发生了哪些病理和病理生理的改变,正是这种改变使一个普通患者变成了一个重症患者,找到问题的根本,才能进一步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最终有效救治患者。
“没有突然出现的病情变化,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这是重症学科一直流行的一句话。我们收治的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这就需要全体医护人员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对每位患者的病情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更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把这些病例变化识别出来,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防止病人病情加重。
记得有一次,一位80多岁的大爷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被送来后很快昏迷,病情非常凶险。经过初步检查后发现他有着严重的呼吸衰竭,而且血压特别低。我根据经验判断他是一例脓毒症休克合并重度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这是一种严重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时不我待,等不及更加详细的检查结果,我第一时间指挥团队插管上呼吸机,把呼吸建立起来,紧接着为他使用升压药物将其血压提高至正常水平,并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为其调整液体出入量。同时,做床旁支气管镜给患者吸痰,并将肺泡灌洗送检以便明确致病菌,并进行抗感染治疗。1个小时以后,肝肾功能化验结果出来了,患者有严重的急性肝肾功能衰竭,我们立即紧急置管,开展床旁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清除血液中的毒素、炎性介质。
液体治疗可以恢复和维持组织灌注,是危重患者常规管理的关键部分。由于患者年龄较大,有过心脏病史还做过心脏支架手术,心功能很差。面对这种情况,我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不断调整液体正负平衡,以寻求大循环和微循环的耦联与平衡。根据呼吸力学监测参数,以滴定化逐步治疗患者的重度ARDS。之后,痰培养结果出来了,显示大爷是CRE感染,也就是超级细菌,这也论证了我之前的推断,随后我们有针对性地将用药剂量和给药方式进行调整,加快康复过程。3天后,床旁血液净化撤下来了,大爷能排尿了。12天的时候呼吸机撤下来了,大爷可以自主呼吸了。半个月后,大爷康复出院。能够在病情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最终挽救大爷生命,我们为此感到十分自豪。
从重症医学科成立至今,三年疫情期间是最为艰难的时期。2020年年初,我主动请缨,逆行武汉抗疫一线,在40多天时间里,我和队友们一起努力,抗击病魔。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神州大地,临汾人民开始了抗“疫”斗争。作为全市的三甲综合医院及公立医院领头羊,我们医院责无旁贷地扛起了抗击重任。重症医学科是救治新冠病毒重型患者的重要力量,既拥有专业专长优势,又具备强大的救治能力。同年10月,医院任命我为重症医学科主任,我也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份重担,和全科同事一起站在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平时重症医学科的工作本就十分忙碌紧张,三年疫情期间,这种忙碌紧张的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家伙儿经常是吃在医院、住在医院,根本顾不上照顾家里,一门心思应对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疫情高峰。尤其是2022年12月疫情管控放开后,新冠病毒患者激增,我们科的医生都被派出去牵头组建新病区,带领其他科室的医生开展新冠病毒的治疗工作,以方便收治更多的患者。整个重症医学科只剩下我和2位大夫,整个病区有28张床,我们和其他科来的普通大夫一起扛起治疗新冠病毒重症患者的艰巨任务。当时,每个重症患者的临床决策都需要我来做,每位患者的治疗和病情变化都要及时应对。我们整天坚守在一线,饿了就随便对付一口,困得不行了就去休息一会。后来自己也感染了新冠病毒,就只能一边忍着难受一边上班,好在最终咬牙挺过了那段艰苦岁月。经历了疫情的洗礼,我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可贵。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重症医学科成立之初仅有6名医师、12张床,当时的解放路院区工作条件也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好,收治的病人主要是以脑外伤、脑血管病人居多。经过16年的长足发展,如今我们不仅于2014年搬入了河西新院区,有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床位增加到30张,同时拥有了高端的监护设备、治疗设备以及先进的治疗技术,尤其是在人员力量上有了大大扩充,医师增加到15人,大多都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有的通过了中华医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专科资质培训,有的具有重症超声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ECMO(体外膜肺氧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治疗团队推动着重症医学科快速发展。我们也陆续开展了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床旁支气管镜技术、超声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床旁穿刺治疗、呼吸力学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人工肝以及ECMO等一系列新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更好的医疗服务。2023年,重症医学科也获得了省卫健委的认可,获批山西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在重症医学科工作的我更深刻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也更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担子多重。危重症患者从来不会因为假期的到来就减少,相反会随着节假日的到来而激增,我们要时刻坚守岗位,做好生命的“守门人”,病人的生命交付到了我们手上,我们就要负责到底,拼尽全力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