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快!患者高热意识不清,氧饱和测不出,马上准备入抢救室抢救!”这是12月22日凌晨发生在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一幕。当天,一名63岁的患者,因新冠阳性出现高热晕厥、呼吸骤停,经半个小时抢救,急诊医护人员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并迅速转往ICU进行进一步治疗。
连日来,疫情防控进入新的特殊时期,急诊科抢救室患者骤增,市人民医院优化诊疗流程,集中全院力量保障急救生命通道畅通,急诊医学科上下团结一心,克服种种困难,坚守救治一线,确保救治工作正常运转。
“这段时间,急诊医学科面对不断变化的疫情形势,每天上岗都如同一次‘接力赛’,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斗争。即便下班,医护人员都要把当天接收情况总结一遍,制定下一班的应对策略。”急诊医学科主任毛崇涛说。
现阶段,该医院急诊医学科每日接诊量增大,有时一天的接诊量超过150人。排班调度微信群里,医护人员们每天都要报备身体情况。他们当中,有的高热、有的咳嗽一周、还有的连轴转工作。当群里弹出“人手不够”的消息时,他们都毅然表示,“我能行,我先上!”。他们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有同事生病,其他人主动替班顶上。段鑫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急诊医学科一名年轻的主治医师,面对目前急诊医学科救治压力大,医护人员因病减员严重的情况,他主动申请扎在急诊一线工作。每天穿着防护服在污染区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查房、分析病例、沟通协调、分流患者,身体实在扛不住了,他才匆匆吃口东西,喝上几口水又火速上岗。
12月22日11时30分,段鑫下夜班回家,他已经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这次夜班,他接诊自行就医及120送达的患者就有40余人次,其中进行了5例心肺复苏抢救。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工作量的体现。段鑫不仅安抚家属的情绪、说清病情缘由,更要不断处理接踵而至的问题。与他一同并肩作战的还有带病上岗的主治医师张明明,那晚他高烧38℃,声音沙哑,头疼得厉害,却依旧配合段鑫一起救治患者。张明明一边询问患者病情,一边快速地记录,了解患者的病情之后,开医嘱、打电话为患者联系科室会诊、办理入院手续,随后又立刻来到下一个患者的床边。
“说实话,带病上岗真的煎熬。但职责所在,不管再难,我也要咬牙坚持下去,多干一点,再干快一些,就能为患者争取救治的时间,我再累都值了。”张明明说。
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急诊医学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是平时的两倍。他们的身体都在持续超负荷运转,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然后又继续踏上救治患者的“战场”。
截至12月24日,这里的医护人员已有90%出现不同的病症,他们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仍坚持上岗,每天从早上7点多连续工作至晚上9点多。白班在岗的医护工作者,既要保障日常工作有条不紊,也要做好发热患者、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护理以及心理疏导等工作。对于各种各样病情复杂危重的患者,更要医护人员默契的配合,病情重的进抢救室抢救,轻的收治到具体科室,及时进行分流,同时还要承接源源不断新来的患者。
面对疫情新的形势和急诊一线的压力,为确保所有患者第一时间在急诊医学科得到精准高效救治,市人民医院已启动应急模式,迅速集结后备力量,目前已紧急调动了医师和护士支援急诊医学科,全力保障急救生命通道畅通。
急诊医学科大厅不灭的灯光,是对生命的守护。当下,一个个“急诊人”用平凡的坚守诠释医者初心与使命,用实际行动担使命、筑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