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临汾市人民医院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临汾日报—我和我的医院】陈海珍:为生命争取每一分钟

发布时间:2023-11-24      作者: 临汾市人民医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我在临汾市人民医院已经工作33年了,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最爱的医学事业。

这些年,医院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重大变革,在风雨中不断发展壮大。身为其中一员,我努力跟随她的脚步,勇敢迎接一次次挑战。从重症监护室、护理部到导管室,我始终秉承信念、坚守初心,为挽救生命勇往直前。

或许,许多人并不知道导管室是干什么的。导管室也被称为介入手术室,主要配合多个临床科室开展各种介入检查或介入手术,在我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七大急救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及保障作用,同时也是承载着患者及家属希望的重要关口。

对我而言,导管室是一个全新的阵地,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地方。我自2021年1月来到这里,就一直在学习、思考与规划,力求更好地融入新角色。为了全方位保障患者的诊疗需求,我们进行了软硬实力“双升级”,制定了更加科学的管理制度,导管机也从2台扩充到5台,合理提高每间手术室的利用率,不断优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每天,我只要一踏进导管室,就做好了“打仗”的准备,心里时刻紧绷着、紧张着、准备着,除了要安排好常诊手术,还要随时应对急诊手术,确保接到紧急通知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排兵布阵”。

今年4月4日傍晚,一位50岁男性患者突然出现胸闷憋气、大汗淋漓等症状,经所在县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后,通过“绿色通道”快速转入我院胸痛中心,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之战即刻打响!胸痛中心经过会诊后,决定立即为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我们导管室同步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一切到位、全力迎战。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意外随时可能上演。患者在进入导管室时,心电监护仪突然传来刺耳的警报声。“不好,发生室颤!”所有医护人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是急性心梗的严重并发症,意味着心脏停止了正常跳动,抢救难度大、致死率极高。

给予心脏按压、注射肾上腺素、快速进行电除颤……大家在无声的默契配合中,有序完成一系列抢救措施,心电监护仪随即出现自主心率波形。然而,大家还没来得及稍稍松口气,心电监护仪又一次响起了警报声,患者的病情极不稳定,室颤反复发作。每发作一次,生存的概率就会少一分。

刻不容缓!我带领导管室团队,全力配合心内科团队的每一步操作,边除颤边完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看着造影图像,大家的心头又是一紧,患者冠状动脉左主干+三支病变,累及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只有马上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才能为患者争取一线希望。

但是,患者频发室颤,需反复除颤,导管较难固定在冠脉开口,给手术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大家顶着很大的压力和手术风险,齐心协力、积极应对这道难题,凭借彼此间的默契,依靠手术团队的精湛技艺,顺利攻克了一道道难关,顺利开通患者闭塞的血管,对病变充分预处理后,由左主干至前降支串连植入2枚支架,让心脏重新获得血供。

连续除颤18次,成功放置2枚支架,总用时62分钟……我们又一次用“速度与激情”,书写了生命的奇迹。看着患者转危为安,心率、血压等指标趋于稳定,我们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由衷地为患者感到高兴。

随着介入手术数量持续增多,我们经常加班加点、连续作战。对于普通人来说,身着重达20多斤的铅衣装备去工作,恐怕半个小时都难以坚持。对于我们而言,却是习以为常的重量。我们常常“负重”战斗在放射线下,全情投入在手术台上,精准配合术中的每一个步骤。一台介入手术少则一小时,多则五六个小时。每每下了手术台,大家的贴身衣物早已湿透,甚至能拧出水来,胳膊腿也酸胀不已。但是,任何困难与艰辛在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

这么多年来,我参与抢救、救治的患者不计其数,却很少有患者和家属看到我的付出、知道我的名字和样貌。不论是坚守在重症监护室,还是奋战在导管室,我的角色都更像是幕后工作者,但我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我亲眼见证着医院的发展越来越迅猛,技术实力越来越强大,让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有效解决,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希望。

抢救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像在发起总攻,我会带领导管室团队前进前进再前进,紧跟医学发展脚步,在科技助力下推陈出新,为患者提供更先进、更优质、更高效的介入诊疗服务,在我院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足迹。